组队英雄的选择直接影响战局的走向和胜负。部队的构成不仅决定了战斗力的上限,还关系到战术执行的可行性。每支部队具有一个总cost值上限,以对应每张武将的cost值,任何情况下,部队中3张武将(大营、中军、前锋)的cost值之和应不大于部队的cost值上限。部队默认可配置大营、中军位置,前锋位置需要建造统帅厅后才会开放。这种设计使得武将搭配需要兼顾数值平衡和战术定位,而非单纯追求高cost武将的堆砌。

部队速度、兵力和攻城值等基础属性均受武将选择的影响。部队速度会影响该部队在大地图中移动的速度,而兵力则通过征兵系统实现动态调整,武将配置到部队后,在所属城市时可进行征兵增加兵力。将武将从部队中移除时,其兵力会全部损失,但会返还80%的征兵资源。部队攻城值直接决定对目标发起攻城时削减耐久度的效率,这些细节属性共同构成了战局中的微观优势积累。一支真正合格的队伍,必须同时具备输出、控制(包括软控制如暴走)和防御三要素,任何单一属性的偏废都会导致战术链条的断裂。

兵种相克机制进一步放大了武将选择的重要性。游戏中有步兵、骑兵、弓箭手等多种兵种,骑兵在对抗弓箭手时有明显优势,但在对抗枪兵时则处于下风。这种循环克制关系要求玩家在组队时不仅要考虑武将个体强度,还需预判敌方可能的兵种组合。地形因素也需纳入考量,山地对重装步兵有加成效果,特定地形下武将和兵种的搭配能产生战术倍增效应。通过侦查获取敌方的防御布局和兵力情况后,针对性的兵种调整往往能实现以弱胜强。
当前版本环境中,队伍构建普遍遵循前三回合决胜原则,即队伍在前三回合要么拥有防御恢复加成,要么具备输出爆发加成。这种设计导向使得速攻型武将和减伤类技能成为组队核心,例如规避体系、属性削弱等战术备受青睐。武将技能的联动性也不容忽视,部分指挥类技能可以增强士兵攻击力或防御力,而削弱类技能则能压制敌方关键属性,这种技能组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往往比单纯数值叠加更具实战价值。

同盟协同作战时,组队选择还需考虑战略层面的兼容性。拥有强大联盟支持的部队在攻城时能获得主攻、支援和干扰敌方援军等多维度配合,单体武将的定位需服从整体战术需要。例如在分散敌方注意力的小规模进攻中,高机动性武将更具价值;而在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防线的场景下,高攻城值武将则成为首选。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考量,使得组队决策成为融合数值计算、战术预判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课题。
